3个月前ufo悄悄来过江浙沪?
——东南大学 陈承坤 我手头有一份今年(2013年)11月8日南京《扬子晚报》,在a10版上,整版刊登着8月7日疑似ufo悄悄来过江浙沪的报道,文章标题就是《3个月前UFO悄悄来过江浙沪?》,并附有一张照片,是在杭州工作的王秦先生,于8月7日傍晚在钱塘江边对着夕阳美景拍了些照片,回家后他把照片上传到电脑上一看,发现其中的5张照片里都有个不明飞行物!王先生对它的描述是,圆圆的、亮亮的东西,周边有一圈幽幽的蓝光------。报道还提到,当晚在不同的时间里,南京、苏州、上海、江西赣州等地也有网友声称发现了不明飞行物。 对此,天文学家王思潮研究员认为,现在仅有浙江网友的一张照片,而且也不能确定是否是原始照片。王老估计,可能是照相机镜头的光学系统造成的现象。对南京、江西网友报告的ufo信息,王老则表示,不完全除。 是的,如果能确定该照片是原始照片,并且南京、上海、苏州、江西赣州的网友也能提供出目击照片的话,供专家参考研究,那么对多地发现的这起疑似ufo事件,就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作为ufo曾经的近距离目击者,我个人大胆推断,8月 7日ufo应该光顾过我国华东地区。 王思潮研究员在2011年的上海ufo研讨会上,首次公开披露我国在近几十年中发生的3起有重大影响的ufo事件。本人就是那3起ufo事件中的第一起事件的目击者之一,并且是近距离目击了那起发生于1971年9月26日傍晚的ufo事件。 承蒙王思潮研究员举荐,2012年10月20日我出席了上海ufo研讨会,在会上我结合自制的幻灯,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ufo爱好者作了重点报告。 建议网友在浏览本文后,在网上百度搜索我的另一篇报告文章,标题是《我在上海ufo研讨会作报告》,作以参考。因为它与我本文的叙述密切相关;与我推断8月7日ufo光顾过华东地区的依据前后呼应。 我除了推断8月7日确曾发现ufo,还推断它也就是我曾经近距离目击过的那种奇异环状ufo。当年(1971年 9月26日)那起ufo 事件的目击报告者是江苏扬州的纪翔、陶思炎和北京大兴县的贺增荣先生。(请参阅:《我在上海ufo研讨会作报告》,以下简称《上海报告》)。 我推断的依据如下: 一: 王秦的照片上的ufo,他本人描述,比星星要大得多,亮的多。而我们看照片,它简直就是个小月亮。当年纪翔、陶思炎描述的ufo为“满月大小”。我当年对近距离目击的ufo形容为“儿童用救生圈大小”。 二:当年我相距七八十米目击到的ufo,只有儿童用救生圈大小。想象一下,它若是静悬在天空数千米高度,看过去充其量就只有满月大小了。所以我推断当年纪翔、陶思炎目击到ufo 时,它的高度应该不超过三四千米。试想,民航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在7000米以上,庞然大物的它出现在我们视觉里时,才有多大呢。 三: 再有,当年纪翔、陶思炎描述ufo静悬夜空时,大约是呈10—20度的仰角。而我描述ufo始终保持20度左右的仰角向前运行。(请参阅《上海报告》)。试想,一只小救生圈大小的东西,如果悬在天空3000米的高度,你还有可能分辨出它是有仰角的吗?当然扯淡。悬在2000米的高度大概都不可能分辨得出。 四: 我判断,王秦所拍照片上的这只ufo,垂直于地面的高度,至多不会超过3000米。这也就是小小的它,虽然静悬天空某一点,却是不可能同时被相距较远的异域人们目击到的原因。只有当它运行出现在您可见的空域里时——且慢,您还得正好有傻乎乎抬头望天的机会——再且慢,您还得不经意间恰好将目光就投向了它——还不够,您还得怀着一颗好奇心,观察、判别它可能属于ufo——没完呢,最后愿您属于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及时向社会报告您的目击,才算完——才算完吗?——不,还得接获您报告的人或部门认同ufo的客观存在,把您的报告当回事记录在案——至此,可能才算尘埃落定。我就是最好例子。我从80年代前期开始就向社会报告我近距离目击ufo的事件,尤其这十几年间,给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多位科学家、多家报刊杂志、央视的《探索发现》等多个栏目组致电、致函、邮寄文稿报告、甚至曾亲自将文稿送至报社记者手里等等,都没有结果。(以上我的个人活动均有私人日记记载)。直到2011年末一个偶然的原因,才被天文学家王思潮研究员发现。30年的漫漫长路啊,只为向社会报告ufo的客观存在。(请参阅《上海报告》)。而今功成名就的天文学家王思潮研究员,在1971年风华正茂的时期,只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名普通的天文工作者。正是他,当年即以睿智的眼光,冲破思想的禁锢和观念的束缚,大胆的却又是精准的研判了接获的有关9月26日的目击报告,为“奇异天象”(ufo现象)。他的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不是同样经历了40载光阴的漫长等待,才于2011年10月15日在上海ufo研讨会上,首次向社会公开披露的吗。40载才得以呱呱坠地啊!可见这个科学巨婴的孕育与诞生同样曲折备尝。同样令人唏嘘,令人感慨。这个宇宙间科学真理的揭示,又何其不是同时令人振奋,令人充满期待。王思潮先生,——我懂您! 顺便提及,关于1971年9月26日ufo事件,后来我得知,在不同地域的目击者有成百上千,只是第一时间向媒体报告的目击者极少而已。上海ufo探索研究中心的楼锦洪先生,就跟我聊起过,他也是那起ufo事件的目击者,那时他在武汉工作,看到了出现在天空中的神奇的螺旋状物体。 五:王秦的报告称,ufo周边有一圈幽幽的蓝光;上海网友“7月末央”在百度贴吧留言:“光超亮,是一个带蓝色光圈的发光体”;南京网友“毛蓝裤”在百度吧发帖称,用相机聚焦时发现它在不停地闪着光,而且始终在运行。三个人都称ufo在闪光,两个人提到是蓝光。而当年我目击到ufo时,报告提到它的上缘口在向上呈大约30度的扇状,强力喷射出1米多长的火焰,有红、蓝、浅绿三种颜色。(请参阅《上海报告》)。三色搅合在一起疾速旋转形成涡旋,人们远远望去,呈蓝色为主的色调, 也是顺理成章,并不牵强。况且南京网友“毛蓝裤”称用相机聚焦时,发现它在不停地闪着光;与我报告当年目击到ufo始终在向上喷射着火焰的描述,不是如出一辙吗。 当年我目击的环状ufo本身始终在疾速自转,就导致喷射出的火焰形成了涡旋随着疾速旋转。由于当年纪翔、陶思炎是在地面,相距千百米距离对天空中的ufo观察,他们只能根据它的表面现状,将它形容为螺旋状ufo。所谓螺旋状,实际指的就是随着环状ufo主体一起疾速旋转的火焰。从王秦的照片看,他在照片上描述道,“像是在旋转。拍的时候可能手机屏幕小,这个东西一点都没发现。”解释合乎情理。Ufo的周围光影明显呈现旋转态势,隐约也可见光圈的确呈现为蓝色。王秦拍照时没发现,认为可能是手机屏幕小。说法可信,当时他的注意点是美丽的夕阳。 六: 当年我有幸目击的ufo,它基本是呈平面的状态;今次王秦拍到的照片,ufo显然是呈侧立面状态。也许网友会问我,“你不是说当年近距离目击到的ufo是‘环状’的,王秦拍到的ufo应该也是同类的,可我们明明看不出它是‘环状’的呀。”问得好。其实这是视觉等因素导致的错觉和差异。这与我们观察到ufo时,我们与之产生的距离、方位、角度,以及对象物体的大小、明亮度如何等等都有关系,包括天气方面的阴、晴、风、雨、雾、霾也会对观察效果造成影响。举例说,甲举着手,并将掌握成筒状;站在近前的乙,看得见甲手掌的孔洞;站在50米外的乙,看甲手掌的孔洞已模糊;站在500米外的乙,只能看到甲举着手;站在1000米外的乙,只能看出一个人像立在那------ 七:环状ufo,通常容易被目击者误称为螺旋状ufo。白天,它也会出现,因为光线明亮,人们不容易发现它。昏黑的夜空里,假如它是呈静悬天空状态,不向上下前后左右作运动(移动),堪称奇观。仿佛在挑战人类的智慧。此刻,您难免会犯下一个错误,即将它称为螺旋状ufo。误导你判断的,就是它的上端正强劲向上呈扇状喷射出的火焰。我在第五小节里已提到,虽然它是静悬空中,但它扁平环状的实体,却是始终在疾速自转,也始终在向上喷射出1米多长的火焰;火焰因而也随着实体疾速旋动。人们远远望去,雾里看花,就将这整个现状称为螺旋状ufo。只有当您有机会近距离目击到它时,才能将它的庐山真面目区分个一清二楚。即,它不过是一只发光的奇异“环状”物体——来自外星的高智能操控的飞行探测器。但我提醒您,可别小觑,操控它的,背后可是智慧远超地球人类的外星高智慧生命哦。 八, 撰写本文时,我特地查阅了王思潮研究员主编的《天文爱好者——新观测手册》,在该书第312页的“中国十几种不同类型的ufo”一节里,书中写到“-------其中螺旋状、扇状、光团状、球壳状和飞碟状ufo可能是与外星飞行器有关。” 螺旋状ufo实为环状ufo。但由于绝大多数目击者难有机会近距离目击到环状ufo的真容,目击出现在天空中的它时,容易被它疾速旋动的涡旋现象所迷惑,故而称其为螺旋状ufo。这也并不为误。在此作以解释 。 前面说过,环状(螺旋状)ufo出现在天空时,往往它的悬停并不高,只在几千米甚至几百米的高度。如果再遇有这样机会,目击者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天文专家,天文专家对情况作基本判断后,可否联系空军部门出动飞机,抵近观察拍照呢。凭据第一手资料来进行科学研究,就可以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了。从而使中国对ufo的探索研究,跃进一大步。虽然我清楚,这在眼下只能是梦想。 即便浙江排除ufo的可能,南京、上海、江西的发帖,我依然判断为ufo事件。并且就是环状ufo事件。 该是政府部门积极介入和领导开展这方面探索研究工作的时候了。我们光有一位王思潮先生或几位张思潮杨思潮李思潮先生是不够的。 中华巨人,泱泱大国,何时于沉睡中醒来?
东南大学 陈承坤 2013年 11月
註:有意深入探讨研究ufo科学真理的专家学者和ufo爱好者们,为探秘1971年 9月26日的飞碟事件真相,诸位可在本网站浏览我的三篇主要文章。也可直接百度搜索文章的标题,分别是:《1971年 9月26日奇异环状飞碟事件》、《我和天文学家王思潮ufo之缘》、《我的日记——我遭遇的那起飞碟事件》。
尤其后文,是根据我记载32年之久私人日记的资料为主体内容,于2015年 5月刚刚撰写成的报告文章,首度向社会公开披露。它的可信度不言自明。
陈承坤
2015年 6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