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7月1日傍晚,武汉东湖突然发现空中有二个蓝色亮点,蔺红旌先生以湖边的柳树为衬托,拍摄了16张照片。经仔细辨认,觉得它的位置虽然在武汉往南方的民航航线上,但绝不是民航飞机,因为它不会移动,也不像带LED的风筝,及时撰写发布目击报告,引起广大UFO研究者和爱好者热烈反响和讨论,并延伸出UFO探索研究攻大务小的思路和方法讨论,提出UFO学者应成为UFO探索的侦探,引导爱好者和公众去科学探索,激发大家的好奇心,扩大和增强UFO探索的队伍。编者认为:这种以事实为依据,科学理性的分析UFO目击案例,值得肯定发扬,特别是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就如何深化UFO探索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可圈可点,令人欣慰。
蔺红旌介绍目击和调查经过(7、14):2013年7月1日傍晚,我到武汉东湖拍夕阳,17:45回来经过武汉水果湖时,突然发现空中有二个蓝色亮点,其位置北偏东约10度,仰角约75度,亮度近似2等星,直径与金星相当;亮点边缘清晰,无光晕;一个亮点呈蓝色,另一个亮点蓝中偏一点绿色。我伸直手臂,用尼康单反相机(机身宽度132mm)量了二个亮点的间距,约为1.5个机身。当时天空晴朗,只有少量浮云,附近星星很少。观察了约5分钟,二个亮点没有明显移动。期间,我以湖边的柳树为衬托,拍摄了16张照片。因家里在等我吃饭,估计这不是飞行物,所以未等到亮点消失就走了。
放大图 晚饭后,仔细看了拍摄的照片,觉得它的位置虽然在武汉往南方的民航航线上,但绝不是民航飞机,因为它不会移动,也不像带LED的风筝。离我拍摄点北边600米是灯火辉煌的武汉著名的步行街——汉街,1500米长的汉街有三个绿色景观激光灯,分布在两头和中段,但景观激光灯功率较小,打到高空时可看到光束,而且光点会产生衍射,不会这么集中,颜色也不对。航天器和火箭发射更不可能。 第二天,武汉一些报纸登出了目击者报告的消息,许多目击者猜测是UFO,一时“UFO光临武汉”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谈,为炎热的武汉又增加了一点热度。 7月3日,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通过报社声明:7月1日晚上武汉空中出现的蓝色光点是他们所在楼顶做的激光雷达实验,激光射高300千米,发射的光束有蓝色与黄色,其中黄色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我查了地图,他们所就在我拍摄点背后(西南方向)不到二千米,居然看不到发射的光束。 这几年我们的科技发展很快,一些科学实验活动也带来新形态的“UFO”现象,如: 4月5日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进行的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试验以天鹰3E探空火箭为载体,搭载了朗缪尔探针、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和金属钡释放装置等三种科学探测仪器,并在200千米附近的电离层中释放金属钡粉。 5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的高空科学探测试验,利用高空探空火箭,通过朗缪尔探针、高能粒子探测器、磁强计和钡粉释放实验装置等多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对电离层、近地空间的高能粒子和磁场强度与结构进行了原位探测。 这二次实验和武汉这次实验产生的空中异常现象,让许多人立即联想到UFO,轰动了数省市。我们通过对这些实验的了解,掌握其特点和数据,充实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在以后类似的目击报告中进行准确的排除、甄选,以找出真正的UFO。
王思潮(2013-07-15)谢谢红旌寄来的文章《2013.7.1武汉“UFO”事件》。红旌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解释过于简略。2013.7.1武汉“UFO”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激光雷达实验的关系解释不够清楚。 我在美国天文台看过激光雷达测月,是有明显的光束,而不是一个光点。而且,如果激光射高300千米,那就不仅是武汉看到,而将是好几个省都能看到(如果天晴)。
查乐平(17 Jul 2013 ):1. 我个人认为, 我们可以不用花太多精力追逐像这种"少量存疑", "特异度"又不高的事件, 而着重去, 例如, 找到以下报道中的成都"萧先生", 因为这种巨型三角形飞行物是特异度极高, 而证据又非常多 (美国凤凰城百人以上目击事件, 中心不发光的三角形遮住了半边天的星星) 的类型. 科学院数学物理所当天在进行试验一事实首先就将此类事件纳入"少量存疑"范畴, 我和他们前所长和许多研究员都很熟是可以去进一步了解试验细节的, 但是否必要?2. 还是我个人认为, 目前中国UFO研究的关键还是没有财团支持, 没有经费去做许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章云华(201307):这个事件“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解释是行的通的。2010年世博期间,媒体经常接到世博园区上空有不明“光点”(“光团”)的爆料,来问我是什么?因寒舍就在世博园旁,所以接连观测了几夜,基本是夜光风筝和射灯造成的。 另外,乐平提出的对“个案”的想法确实如此,牵涉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是现在“脑残”媒体不少,动不动报道,其实事先采访下当地的UFO组织,许多“UFO事件”也就不存在了。像2012年,手机软件拍摄到所谓UFO、外星人,已经真相大白了,照样有媒体还乐此不疲,没办法。
刘凤君(即日):关于《7.1武汉事件》,蔺的短文和您的看法 我想刊于《飞碟》,供大家讨论。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解释原文,您处有的话请寄来,我还没看到原文。
王思潮(2013-07-19):谢谢乐平、云华和刘凤君老师的来邮。我的想法是我们既要善于攻大,也应及时务小。这里的“小”是指近期的热点事件,虽"特异度"不高,但大家关心且存疑,如果我们进行较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就可以激发公众的兴趣,吸引更多爱好者参加UFO探索,扩大我们的力量。不少大数学家都是从小时候一些有趣的小数学题获取兴趣,开始他们的万里征途。就拿2013.7.1武汉“UFO”来说,多数公众都知道激光有明显光束,如果激光射高300千米,那就不仅是武汉看到,范围会大得多,这些就是兴趣点。希望乐平最近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前所长和许多研究员进一步了解,并想法子取得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解释原文,将了解到的全部内容及时告知大家,并让更多公众知道乃至参与讨论。 当然我们更应善于攻大,1987年8月27日螺旋状UFO就是重大的事件,对这次重大UFO事件疑案的深入调查分析和讨论有助于我国的飞碟探索。 如果我们善于攻大,又及时务小,就能增强我们的科学影响力,扩大我们的队伍,并争取企业家的支持。
王思潮(2013-08-12):2013.7.1武汉“UFO”,多数公众都知道激光有明显光束,云华发来的下面网址就有,但红旌的文章和照片却未见明显光束;还有如果激光射高300千米,那就不仅是武汉看到,范围会大得多,这些就是兴趣点,现在依然难以解释。 所以还是希望乐平最近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前所长和许多研究员进一步了解,并想法子取得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解释原文,将了解到的全部内容及时告知大家,并让更多公众知道乃至参与讨论。我们UFO学者应成为UFO探索的侦探,引导爱好者和公众去科学探索,激发大家的好奇心,扩大和增强UFO探索的队伍。
卢 强(2013.8.12):激光发射后有一个特征,功率超大的可能在远距离一定范围内可能被视线扑捉到,功率小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被观察到。我买了一款射程5公里的绿色激光指星笔。在星空下激光射向天空后,在周身数米范围内的人群都会清晰的观察到强大的绿色光束,但是我做过一个实验,自己跑到十米范围外观察激光束,已经变淡直至消失。所以就算武汉真的是激光束,其激光功率超过可见范围外也是不能被观察的,激光束根本不是科幻影片里描述的光影在任何地方地可能被可视的。欢迎广大爱好者购买验证。
Leping 查乐平(On Aug 12, 2013):关于武汉光束事件,我认为既然已经如此明确的已知解释,具体现象又缺乏特异性,没有必要再去刨根问底。而且,他们许多项目都和国防有关,有时无法去彻底寻根究源。 关于激光束在大气中的能见度,更是于天气情况,悬浮颗粒污染等条件有关,不能说某年某日看的的某波长激光是这样,其他条件下就都会是一样。 如果大气透明度不够,能够看到光束,就意味激光能量是在很快衰减(看到的都必然是损耗掉的能量),又如何能够打到300公里之遥?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决定做实验,应该是自然选择低空大气透明,吸收散射系数小的气象条件,那样就会不容易看到光束。
王思潮(2013-08-12):我在南京小山上看过从六七公里外向高空发射的较普通演示激光束,激光束仍十分清晰。如果是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进行的激光雷达试验。这种雷达可进行全高程、全天时的大气探测,还是“神十”与“天宫”对接的幕后功臣,激光射高300千米,功率将会超大,红旌君就在武汉,并不难看到。这种激光雷达与爱好者购买的激光笔还是不同的。 2013.7.1武汉“UFO”,多数公众都知道大功率激光有明显光束,云华发来的网址就有,但红旌的文章和照片却未见明显光束;还有如果激光射高300千米,那就不仅是武汉看到,范围会大得多,这些就是兴趣点,现在依然难以解释。 所以还是希望乐平最近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前所长和许多研究员进一步了解,并想法子取得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解释原文,将了解到的全部内容及时告知大家,并让更多公众知道乃至参与讨论。
黄鹏(2013年08月20日):看了各位的往来邮件后,有句话提醒下各位,人眼是可以误导的。肉眼分辨率没有那么的高,激光束有很多种规格,有粗有细,当很细的激光束照射到云层等物体时候同样会有大面积的颜色反射到四周形成一个比较明亮的点,但是是有可能看不到整根激光束的。这次卢强实际检测的方法很正确,理论是理论,理论在实际里面什么样你没看到过就觉得很玄,看多了就不奇怪了。
王思潮(2013-08-20):2013.7.1武汉“UFO”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激光雷达实验是否同一回事,仍不清晰。如果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能科普一下,那会好一些,实际上国防机密是指核心技术,科普一下并不涉及机密。红旌的观测和照片是挺好的:“2013年7月1日傍晚,我到武汉东湖拍夕阳,17:45回来经过武汉水果湖时,突然发现空中有二个蓝色亮点,其位置北偏东约10度,仰角约75度,亮度近似2等星,直径与金星相当;亮点边缘清晰,无光晕;一个亮点呈蓝色,另一个亮点蓝中偏一点绿色。我伸直手臂,用尼康单反相机(机身宽度132mm)量了二个亮点的间距,约为1.5个机身。当时天空晴朗,只有少量浮云,附近星星很少。观察了约5分钟,二个亮点没有明显移动。”我在美国宇航局的Table山天文台看过激光测月实验,整条激光束一直到高空都很清晰,激光射高比300千米远多了。
刘炎(2013.08.21):关于激光束在大气中的能见度或可见性问题,完全赞同乐平的意见。本人以为,用于演示的激光束与用于测距的激光束某些特性应该有所不同:前者是要尽可能地让人们看到;而后者为了节约能量,应该是尽可能少地让他人窥见,甚至不让别人“发现”——特别是对于远程的测距。 而且对于极其遥远的测距来说,为了进一步节约能量,此种激光的发射还应该是间歇性的,就类似于某些高塔、摩天大楼或航行中飞机的信号灯那样,而不宜作连续性的发射。 据【百度百科】的介绍:“月球激光测距系统中采用的激光器大多是脉冲红宝石激光器脉冲功率高达千兆。脉冲宽度为2~4毫微秒。激光束经过望远镜准直后的发散角仅2~4角秒﹐一般几秒钟发射一次。发射和接收可使用同一个望远镜﹐其口径一般要大于1米。回波光讯号极其微弱﹐通常在接收器的阴极面上仅能产生一个光电子﹐所以相应地发展了一套单光电子接收技术。在最近研制的新型月球测距系统中﹐采用了脉宽小于1毫微秒的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参见: 而且由于“回波光讯号极其微弱﹐通常在接收器的阴极面上仅能产生一个光电子”,本人更以为,对于作极远激光测距的实验者来说,应该是无比“吝啬”的,他们也许还得为“节约每一个光子”而奋斗。 因此,如果“武汉7.1事件”的那两个蓝色光点果然是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远程激光雷达所造成的,那么蔺红旌先生未曾见到相应的光束也就可以理解了。
王思潮(2013-08-22):我也想谈谈对红旌的2013.7.1武汉“UFO”观测报告的看法。最近我向红旌进一步了解情况,他说他发来那张照片是19:57拍的,原来发的时候打成17:57。这样就能与照片情况相符合,7月1日武汉19:29日没,19:57 已入夜,看到激光光束的可能性已增加。我对红旌2013.7.1武汉“UFO”的观测现象是由武汉激光雷达实验引起的观点是有怀疑的。疑点如下: 1、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激光雷达实验功率大,武汉大城市几百米高度以下低空中细小的悬浮颗粒会少吗?激光光束穿越时会看不见? 2、激光光束打在云层上,经云层散射形成光斑,能有清晰边缘吗?我看过激光光束打在云层的情景,边缘是模糊的。 我希望看到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对红旌2013.7.1武汉“UFO”的观测现象的解释全文,可惜未能看到,只好求其次。 我找到媒体采访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对有关事件的报道(见附件)。 媒体采访后的报道是针对包括武汉目击者看到光束现象的,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解释也包括光束现象。也指出“激光打在云层上,经云层散射形成光斑”。既然散射,边缘就是模糊的。我并不怀疑在此前后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做过激光雷达实验,但它不一定与红旌2013.7.1武汉“UFO”的观测现象有关。何况,红旌当时看到天空晴朗,只有少量浮云。 我们可否多角度探讨,有没有可能是高空的发光风筝,现在的高空发光风筝可以上升到好几千米高,只要高空的风向和风速在5分钟内没有明显的改变,高空发光风筝就会在小范围内缓缓来回游动,地面目击者由于远,看不出明显移动,边缘也会较清晰。 所以我认为,对于红旌2013.7.1武汉“UFO”的观测现象,高空的发光风筝是一种可能性。同时,我还查看过2013.7.1.武汉19:57前后的星空情况,在北偏东约10度,仰角约75度,并没有两颗个蓝色亮星。(楼锦洪汇编)
附件:
今年7月初武汉天空一束神秘绿光不明飞行物来源新华网
今年7月初的一个傍晚,有不少武汉市民在天空中发现了一束神秘绿光,纷纷猜测是“不明飞行物”降临。实际上,这是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进行的激光雷达试验。这种雷达可进行全高程、全天时的大气探测,还是“神十”与“天宫”对接的幕后功臣。 8月1日,照射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实验室上空中的激光。 激光雷达制造“不明飞行物” “目测感觉是1米多长,后部有很长的尾灯,通体翡翠绿色,很美!”7月4日晚8时许,武汉不少市民惊呼夜空中出现“天外来客”。家住武汉中南二路的李先生描述称,不明飞行物“位于偏东南方向,身边有一颗很亮的星星,显得非常神秘!” 第二天,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科研人员解释,那束绿光是他们在做激光雷达实验。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位于武昌小洪山,这也正是“神秘绿光”出现的地方。据科研人员介绍,前晚,他们在楼顶发射激光雷达做高空大气探测实验,当时一共向空中发射了3束激光,2束黄光、1束绿光。激光打在云层上,经云层散射形成光斑。由于两束黄光比较弱,距离稍远就看不到,而绿光比较强,在比较远的距离也能看到,随着云朵的游动,光斑会有游动的感觉,所以附近市民看到的绿光并不是大家猜测的“不明飞行物”。 8月1日,记者走进该研究所,近距离接触了这一新型雷达设备。 据了解,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激光雷达团队通过运用自主的专利技术,发明新型全高程、全天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实现从近地面到约110公里的全高程探测,并实现了对部分低中层和全部高层的全天时(昼夜连续)探测。该激光雷达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8月1日,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人员打开自主研制的用于控制激光的原子稳频控制器。 让神十的“眼睛”更锐利 从原理上讲,激光雷达与普通的微波雷达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它工作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因此,这种工作频率更高的雷达具有了不少独特的优点,包括分辨率高、隐蔽性好、抗有源干扰能力强、低空探测性能好等。其提供的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可为飞船发射、卫星通信安全等航空航天活动提供了空间环境保障 神舟十号从太空归来,再次将中国航天的高度写在苍穹之上。航天人一双双有力的手托举着神舟十号和三名航天员飞向太空,和天宫一号完美对接,其中就少不了激光雷达研究者的功劳。 有人说,飞行器太空对接就像是百米外穿针引线,穿针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中,神十的“眼睛”更亮、更锐利,视野更广了。其中很大功劳要归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激光雷达团队。 8月1日,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调试设备准备试验。 提前感知沙尘暴 除了航天领域外,国内已经有城市把激光雷达用在了空气质量监测上。 今年5月,天津在全市各空气环境自动监测点新增设了一种激光雷达设备,可以对高空的空气质量进行预知感应。也就是说,未来当天津将遇到雾霾、沙尘暴等天气时,激光雷达在高空可以感应到变化,提供数据供监测中心进行分析,从而提前预报,帮助市民了解空气质量。 据报道,这种激光雷达由一个特殊色谱屏幕和一台可以发射绿色激光束的设备组成,发射激光束设备上方的屋顶是敞开的,绿色的激光束穿过屋顶射向空中,同时屏幕上显现出不同颜色的色谱变化,根据色谱的变化,就可以了解到此时高空空气质量的变化,从而对可能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进行预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