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心不已 硕果累累 ——深切缅怀陆埮老师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王思潮
今天是陆埮老师逝世一周年。 2014年12月3日上午11时12分,杰出的天文学家陆埮院士不幸因病辞世,我国天文界失去一位泰斗级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我也从此失去了一位敬爱的良师益友,感到非常痛心难过。 去年9月10日,一条令人十分担忧的消息逐渐传开,陆老师在南京南站突然跌倒,导致脑溢血。在我台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取得成功,但仍长期昏迷未不醒。 由于工作长期超负荷工作,从去年初开始,陆老师的身体就不时感到不适,脑部因开始出现病变迹象而住院治疗。去年6月份的全国院士大会陆老师也难以参加。9月10日原来陆老师是准备去苏州和常熟作报告的,事前他的三个子女都不赞成,小儿子还半夜开车从合肥赶回来劝阻,他们认为现在父亲的身体需休息一段时间。但陆老师很为难,他是去年就已接受了苏州和常熟的邀请,常熟还是陆老师的家乡,还想请陆老师指导建立常熟天文馆。9月10日当天,我们天文台派车送陆老师夫妇前往南京南站,不料路上堵车,耽误了一个多小时,等赶到车站时,只剩下十多分钟。为赶上火车时,陆老师快步急行,以致不慎跌倒,引发了脑溢血。听到陆老师病重消息,我十分焦虑,这段期间,我经常和陆老师的夫人及其孩子联系,衷心期待陆老师早日康复,因为他对我国的天文事业实在是很重要。 这些年来,我时常看到陆老师办公室墙上大白板上,有用记号笔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我不由得感到担忧。我多次用委婉的语气劝说陆老师,工作不要安排太紧,不要超负荷工作,陆老师总是微笑不语。他工作总是很认真,他夫人周老师说,他为了准备报告,总是自己忙到深夜一两点钟。就在今年9月10日出差前夜陆老师还加班到深夜,对他一位博士生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连夜发出。陆老师时常说,夜里工作效率高。他每天的工作量超过中青年平均工作量的两倍,而他毕竟已年过八旬。
一、壮心不已 硕果累累 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百年庆典之前,在部分校友座谈会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66岁陆老师的一段话,他说,邓小平74岁高龄开始重返政治舞台,用十几年时间作了改革开放这件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我们完全能对天文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至今仍时常在我耳边缭绕。 陆老师正是这样奋进的,陆老师就是用他一生的心血来实践他的诺言,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陆老师始终将探索的眼光瞄准科学的最前沿。他指出:“科学研究在于不断地向未知领域探索,这里,创新意识极为重要。” 1968年陆老师和他的合作者一起在研究夸克相互作用时,得出重子与介子之间的几个质量关系,早于国外的物理学家。 1984年,陆老师和他的学生一起首次研究奇异物质和奇异星的动力学行为,提示其极高的体粘滞性。 1994年,陆老师和他的学生一起首次提出脉冲星辐射的"代参数"概念。 1997年国际上刚发现伽玛暴的余辉不久,陆老师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性,与他的学生戴子高、韦大明、黄永锋等立即抓住了这一方向进行探索。当时国外按照标准模型,认为伽玛暴余辉产生于一个以极端相对论性速度膨胀的火球。1998年,即伽玛射线暴余辉发现的第二年,陆老师和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火球在几天、至多几十天后就会大大减速而转入非相对论性的膨胀阶段,而余辉的可观测时间往往可以延续若干月甚至一年以上。他们的研究指出,通常以极端相对论性速度膨胀的火球模型并不能正确地解释晚期余辉,他们于1999年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从而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极端相对论性的早期到非相对论性的晚期的整个演化过程,从而纠正了前人理论的错误。凡帕拉基斯(Van Paradijs)等人在2000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Rev. Astron. & Astrophys.》上撰文以一页多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陆老师等人这个统一模型。 2003年,陆老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十年来,陆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80余篇论文,陆老师还著有《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等书。 2004年起,陆老师任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 2006年初,陆老师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的主任。 2014年陆老师和王绶琯先生一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陆埮院士 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提供照片
陆老师科研创新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理解,陆老师取得成功的四个主要原因是: 1、陆老师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与天文观测新进展紧密结合 在陆老师的生前,我不时向陆老师请教伽玛射线暴、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前沿天文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尽管他是一位理论天体物理学家,但总是先介绍这方面的最新观测进展、基本事实和基本特征,再谈理论的分析和预言。而不是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2、陆老师有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性 陆老师原来从事基本粒子的理论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及时转向基本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的新兴交叉学科——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和致密星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3、陆老师以科研为己任,不畏艰难困苦,追求卓越。 陆老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眉宇间那不经意的紧蹙和他那轮廓分明的脸庞,这显示出陆老师那历经艰辛的刚毅和信念。陆老师从童年开始,生活和学习就充满着艰辛。当时正值抗战时期,生活颇不安定,加上他瘦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读,他心中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仇恨,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后来陆老师以江苏南部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那四年中所受的教益难以忘怀。王竹溪教授教他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并指导他参加了“课外科研活动”。按照课后王老师为他开出的书单,陆老师借来几本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所著的原始文章阅读,边看边算算划划,两个学期终于将这些原著啃完。陆老师说:“那些书,犹如一盏明灯,给了黑暗中的我一些启蒙,一些指引。”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首次被吴健雄等人实验所证实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这件事更促进了陆老师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在陆老师开始工作的头20年,应是他焕发光彩的青春年代,但陆老师却未能进入发挥他专长的科研单位。期间,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11年,在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8年多。这20年中,受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陆老师受过批斗,烧过锅炉,干过木匠,科研工作只能是业余的,也是自费的,而且往往还被批评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 但陆老师坚持以科研为己任,不畏艰难困苦,追求卓越。当时,他主要是与北京大学同学罗辽复在理论粒子物理方面进行合作研究,罗辽复老师当时在内蒙古大学教书。他们远程合作只能通过邮政通信。购买图书资料,邮政通信和电报,利用假期相聚讨论等等,这些费用都得从50多元月薪中节省出来。但是,即使在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陆老师与罗辽复老师仍坚持合作研究,通信达2000多封。那些年的业余研究,在物理学报、科学通报等国内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 1968年,陆老师与罗辽复老师在研究夸克相互作用时,曾得到重子与介子之间的几个质量关系。那时全国所有学术期刊均停刊,论文又被不允许送到国际刊物上发表,直到1974年物理学报复刊文章才发表出来。国外的德鲁杰拉(A. De Rujula)、乔奇(H. Georgi)、格拉肖(S.L.Glashow)于1975年和利普金(H.J. Lipkin)于1980年,也得到了这些质量关系式,陆老师与罗辽复老师这项研究走到世界前面。他们2000多封学术交流的传奇通信,被誉为两地书。1978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陆老师与罗辽复老师应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得奖,陆老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罗辽复老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根据陆老师与罗辽复老师的两地书事迹,写出《奇异的书简》,在《人民文学》发表,陆老师与罗辽复老师他们的故事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4、近半个世纪以来陆老师夫人的全力支持 1966年,陆老师与在同一学院任教的周精玉老师结婚。周老师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是曾昭抡先生的学生,她对科学也很着迷。陆老师经历过雪封冰锁的寒冬,也经历过暴风骤雨的炎夏,他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所作的科研和教学就是在周老师的支持下走过来的。周老师在陆老师七十华诞会上感概地回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她说:“1966年,我们结婚不久,就爆发文革,陆埮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从此,我们就踏上了荆棘丛生的坎坷人生道路,崎岖逶迤不宜行。”
陆埮院士和他的夫人周精玉老师 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提供照片 二、胜似严师 春风桃李 陆老师不是严师,胜似严师。他已培养10多名博士,陆老师培养的学生出材率高,而且优才率高。其中有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正在主持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担任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国家重大工程LAMOST的总经理等职务。而且陆老师培养的学生已经陆续培养了不少他们的优秀学生,徒孙中也已经有好几位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陆老师为何能培养这样多优秀的学生呢?陆老师培养研究生,实际始于1982年。他对研究生培养有丰富的和深刻的经验。其中包括:“ 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博士生,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上升到最重要的高度。我主张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是以"严师"的方式,而是以更为平等、更为宽松的方式去实现。然而,特别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自己必须有丰富的科研经验.而且必须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因为创新意识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有来自国际学术前沿从事科研的直接经验。” 陆老师对他的研究生经常强调两件事情:①要出自己的想法,出新思想;②要注意战略性、根本性问题。这是促进思维、启发创新的重要途径。这种方法很有成效。陆老师还强调要培养在科学研究上能打硬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学术上要过得硬,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思想、能实干,而且品德上要高尚.作风上要正派,要有坚定的事业心。
2002年,在“当代天体物理及相关物理前沿研讨会”会议上,参会人员对陆老师的共同评价是:“一个人的成功,不光要学问做得好,为人也要好。爱人者,人恒敬之”。也就在这次研讨会上,人们将陆老师比做中国天文学界的“奇异星”。
三、科学思想 辐射四方 陆老师不仅是我国天文学界的泰斗级专家,还是深受普通老百姓欢迎的科普专家,他通过科普宣传将科学精神辐射四方。
陆埮院士在科普报告后回答中学生提问 紫金山天文科普部提供照片
我是1982年开始聆听陆老师的宇宙大爆炸科普报告。他的的报告清晰地介绍宇宙大爆炸是如何根据宇宙膨胀的观测事实提出的,开始有那些预言,这些预言后来如何被证实,整个报告事实依据充分,逻辑清楚,说服力强,而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深刻厚重、不失专业水准。 从此之后,我就尽可能去听陆老师的报告,并认真阅读他的文章。深感他的科普作品和报告对我国的科普工作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国科普工作和西方相比还是落后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比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落后约25年。2011年日本大地震,反而是中国公众抢购碘盐,比日本公众更紧张。 至今我国依然是科研工作腿长,科普工作腿短。而科普对国家十分重要。一个法轮功居然能欺骗上百万之众。我国不仅农村薄弱,需要科普,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也需要科普。我国一些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其浪费损失并不亚于腐败。这在相当程度上与一些干部缺乏科学精神有关。 现在热心科普的科学家少,多数科学家重科研,轻科普,而且善于科普的科学家更少。像陆老师这样既热心又善于科普的科学家实在是少。 邀请陆老师做科普报告的,不仅有本省的还有外地的,不仅有高校的师生,也有市民学堂的市民和中小学学生。这些在许多人看来很“浪费”时间的事,老陆却像对待科研一样认真。他把科普看成辐射科学思想的舞台,也把科普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科院院士陆埮老师生前在吴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做科普讲座 紫金山天文科普部提供照片
陆老师将他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挚爱的天文和物理事业,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为此,我献上一付挽联,献上我深深的敬意。
兴华夏天文大业 殚精竭虑
育四海创新英才 精神永存
陆埮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殡仪馆隆重举行
2015年12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