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研究

标题: “电荷不存在”闹剧反省:民科炒作为何有人跟风(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外星飞船目击者    时间: 2017-5-13 00:11
标题: “电荷不存在”闹剧反省:民科炒作为何有人跟风(转载)
“电荷不存在”闹剧反省:民科炒作为何有人跟风(转载)


作者:倪思洁 赵睿 来源: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5/10 9:55:20
选择字号:
“电荷不存在”闹剧反省:民科炒作为何有人跟风
谁在传播?为何会信?

近日,《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的文章在媒体及朋友圈霸屏。文章称,来自云南大学的“凡伟”证明了电荷不存在,并称此发现将“改写物理学教科书”。

随后,真相被剥茧抽丝。凡伟的身份造假以及其利用个人自媒体“自导自演”的事实被逐一披露。其头条号“青年传媒”被封,论文被撤稿,本人也被列入非诚信作者黑名单中。一场民科闹剧潦草收场。

当人们在为这场“升级版”的民科炒作事件唏嘘之余,仍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伪科学”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内容,总会有人传播,又总有人选择相信?

科学家也中招,但很快会识别

5月7日是个星期天。一大早,中华鲟研究所研究员高勇打开了朋友圈,刷着刷着,一条醒目的标题出现在屏幕上——《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转发这篇文章的,是一位生物学科研人员。

带着疑惑,高勇点开了这篇文章。令他兴奋的是,这位“中国科学家”来自云南大学,文中还有论文发布截图,而且论文“已通过”国外诺奖得主评审并被国外杂志接收。

“我想着,中国科学家如果真的能在基础物理学有重大发现,也挺好的。”高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于是7点52分,他跟转了这条“新闻”。

随着事件逐渐明晰,当天10点27分,高勇在转发下留言“还不知道真假”。 “真是防不胜防,看来以后朋友圈里还真不能随便转发这些东西。”高勇事后向记者感慨。

不仅仅是科研人员,不少科技媒体人也险些上当。和高勇类似,星期天上午坐在地铁上刷微信的某科技领域记者李诗(化名)也看到了这条转发的“新闻”。

“有些是平时采访过的科学家,也有一些亲戚和朋友。”很快她就将这条消息作为新闻线索,转给了采访部主任。

“不过,转完之后,我上了一下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网站,在‘师资队伍’栏里没有发现‘凡伟’这个名字,于是赶紧告诉部门主任这可能是一篇假新闻。”她说。

“抢眼球”“贴标签”的东西容易“走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掉进了坑里”?

当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换头术”等很多科学突破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类似于‘电荷不存在’这样颠覆性说法出现时,逐渐习惯了颠覆性科技突破的人们就会认为这样的‘新发现’也是可能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传播系教授李大光说。

除此之外,媒体盲目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非主流媒体有广告方面的经济利益,会抢先发表一些消息以吸引公众眼球。相比之下,主流媒体出于慎重起见,会对一些消息开展长时间的采访和证实工作,传播速度相对滞后。”李大光说,在微信等新的快速传播形式出现滞后,这样的“时间差”更加明显。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建议,媒体要培养向专家咨询的习惯,很多事情要确认真实性后再进行传播,切忌不加分辨地盲目跟风。

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黄庆国看来,普通公众之所以会盲目相信民科,与科学素养偏低有关。“公民要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素养,要有质疑的精神,很多事情应该问问是不是对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黄庆国说。

“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应该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只有公众的科学知识丰富起来,科学素养提高,才能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说。

杜绝伪科学,很大程度上在于如何面对“民科”

凡伟等民科们盯上物理界并非偶然。

“物理学不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的是最基本的规律,很多物理学理论简洁、基础,所以就吸引了大量人涌入这个领域。加之历史上最有名的科学家也大多出现在物理学界,所以很多民科也想着能在这个领域弄出些名堂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告诉记者。

陈学雷表示,物理学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真理被颠覆的例子,这些也成为吸引民科的“诱饵”。

除物理之外,生物、化学、人体科学等方面也是民科的聚集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防止轻信民科的“伪科学”炒作呢?

“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一上来就推翻其他人的观点。那些喜欢用耸人听闻的说法来引起关注的,都是公众需要注意的。”陈学雷说,判定是否是“伪科学”的标准不在于提出者是否是“民科”,而是他们写的东西是否规范,研究问题采用了什么方式,是否有逻辑。

“民科的文章很多是在吹牛,做出的判断也很武断”。他说。

近年来,民科闹剧一再上演。从哈尔滨普通司机王洪成宣布发明“水变油”,到下岗工人郭英森号称首提“引力波”概念,再到现在凡伟声称“电荷不存在”,“民科”几乎与“伪科学”直接挂上了钩。

那么,民间是否真的能出科学家呢?

在曹俊看来,凡伟等人与其被称为“民间科学家”不如被称为“民间科学爱好者”。“科学发展到现在,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想要能够紧跟科技前沿开展研究,几乎不可能。”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也表示不认可“民科”概念:“科学家不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不分‘专业’与‘业余’,关键在于是否尊重科学精神。”






物理学家曹俊先生5月10日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观点:

曹俊IHEP  
5月10日 21:18 来自 小米手机4c
唯一重要的是:科学媒体要专业、要有眼光,承担起去伪存真的责任。就像不能指望感冒会被消灭,伪科学也不会消亡,对社会也没什么伤害,比微信的养生饮食文章危害小得多,没有必要对民科爱好者穷追猛打。能闹大,说明掌握话语权的人不行。『“电荷不存在”闹剧反省:民科炒作为何有人跟风-科学网手机版』O网页链接[url=]收起全文[/url]










欢迎光临 UFO研究 (http://ufocn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